自六十年代以來,日本家電憑借國際政治格局的助力、經濟環境的持續改善,以及自主創新的先進技術,如同日本汽車一般,在全球市場一路高歌猛進,備受青睞。尤其是在日本本土,消費者一方面對老牌企業“匠人精神”的“濾鏡”深厚,另一方面對“國產”產品有著近乎偏執的迷信,這兩大因素共同構筑了日本老牌家電企業堅不可摧的品牌護城河。然而,時過境遷,在當下日本本土專業人士的眼中,日本家電企業的發展勢頭竟遠遠落后于NITORI這樣的“外行”企業。
日本家電企業怎么了?縱觀整個節目內容,并結合現實中日本家電企業的種種表現,我們有理由懷疑,日本家電企業或許已然陷入了“大企業病”的泥沼!
行業凜冬:日本家電巨頭的困局顯現
本期引發廣泛討論的日本分析類節目,其誕生的直接契機源于夏普公司的戰略發布會。在這場發布會上,夏普披露了兩條關鍵信息。也正是這兩條信息,在一定程度上徹底扯下了日本家電企業的遮羞布。
其一,夏普明確提出將縮小現有經營規模。這一策略主要指向夏普的龜山工廠。在液晶電視風靡全球的時期,夏普的液晶電視一度占據全球80%的市場份額,其龜山工廠因液晶業務被譽為“世界的龜山工廠”,也是日本家電產業的驕傲。然而,隨著LG等韓國企業的崛起,夏普在2024年宣布退出液晶電視制造領域,龜山工廠的生產規模大幅縮減,昔日機器轟鳴、產銷兩旺的景象一去不返,其興衰變遷也成為日本家電產業起伏的一個縮影。
其二,夏普宣布將強化AI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,并加大對東南亞市場的投資力度,整個戰略持續到2028年3月。這一戰略轉向,既體現了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嘗試,更從側面反映出其在傳統家電領域面臨的壓力。
當然,夏普的困境并非個案,而是日本家電行業整體頹勢的一個縮影。2024年11月,“世界的船井電機”宣布破產,這一消息給本就低迷的日本家電行業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。
與夏普更相似的則是松下,2025年2月4日,松下官宣重大重組計劃,將解散其家電子公司松下電器,退出或出售前景黯淡的電視業務,集中力量發展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高利潤領域。
拉長時間線,我們則可以發現,日本家電企業的困境早有端倪。自2011年海爾與三洋電機達成并購備忘錄起,日本家電企業就開始了一路“賣賣賣”的旅程。到如今,日本的家電三巨頭也不可幸免,有媒體總結為:東芝被瓜分,夏普被收購,松下還在熬?梢钥吹,曾經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家電產業,如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病灶解析:日本家電大企業的“病源”
在節目中,日本專業人士拋出的兩組排名數據,清晰勾勒出日本家電企業在全球市場地位的劇烈變遷。2002年,世界家電排行榜前十的企業中日本站絕了半壁江山,依次分別是:索尼(第一名)、松下電器(第二名)、東芝(第六名)、日立(第九名)和三洋電機(第十名)彼時的日本家電軍團在全球市場可謂風光無兩;而在2021年,前十名中僅有一家日本企業——松下,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三星電子、海爾、博世、LG電子、惠而浦、美的、伊萊克斯、海信、SEB等企業強勢上榜,日本家電的全球影響力已大不如前。
不難發現,專家在剖析日本家電全球失勢的原因時,仍不自覺地沉浸在對日本家電企業輝煌過往的回味中,鮮少與當下全球前十的家電品牌進行橫向對比,難以觸及問題的核心。那么,日本家電企業逐漸失勢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?在我看來,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兩點:
1、忽視用戶需求
文章開頭提到的NITORI,作為一家家具企業,目前銷售500余種家電產品,主要經營1k-1w日元的小型家電。近年也逐步拓展至大型家用電器,其核心優勢就是:價格實惠。在視頻中,NITORI的10kg洗烘一體機售價不到10w日元,幾乎是僅憑借實惠這一優勢,實現了銷量上的翻倍。
節目中采訪的多位消費者,也一改以往忠于日本當地大企業的刻板印象,表示只關注價格和品質,并不在意產品的產地。
反觀日本家電大企業,為了保持品牌格調,既不愿意在功能性上進行合理減配,也不愿意讓渡部分利潤空間,而是一味以高價策略來彰顯品牌調性,完全無視了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產品的迫切需求。
2、無力技術創新
過去,日本家電憑借對用戶需求細致入微的洞察和領先的技術,一直是全球同行模仿的標桿,但近年來其創新力度卻嚴重不足。除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企業創新投入縮水外,日本企業的內部結構問題是更為關鍵的因素。以電視品類為例:索尼曾因“CRT技術”派人士掌控決策大權,錯失了向液晶技術轉型的絕佳時機;日立“課長級世襲”制度導致60%的高管都出自硬件部門,軟件人才難以獲得晉升機會,軟件板塊的發展因此受到嚴重制約;松下的供應鏈被“經連會”財閥體系牢牢鎖定,90%的零部件依賴內部采購,這使得其面板成本一度比三星高出40%,在市場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日本家電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既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,又沒有良好的內部機制助力,逐步走向衰弱也就成了必然。
在這兩大問題之外,日本家電大企業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自身患上了“大企業病”,這種自我認知的缺失,才是最嚴重的病癥。
破局之光:對中國家電企業的啟示
當日本家電企業受困“大企業病”節節敗退時,中國家電企業卻在日本市場嶄露頭角,照亮了行業破局之路。
節目中提到,當下日本人購買彩電時,售貨員除推薦索尼、松下等本土品牌,還會推薦REGZA和夏普,而這兩者雖原是日本品牌,卻已分別被海信和鴻海收購。中國企業憑借購買品牌等方式,在日本市場實現了良好落地。同時,NITORI、YAMADA、Iris這些原本的家居、家電賣場、收納用品巨頭也步入家電行業,這也給中國企業啟示,可通過與當地知名品牌異業聯盟打入日本市場,且中國家電的高性價比已顯現優勢。
而放眼當下的中國家電企業,也已經擁有了兩大實踐成功的例子——海爾以“人單合一”模式連接用戶,全球布局研發與制造基地,成為行業標桿;美的靠多元產品線與成本控制,以并購的形式拓展海外市場。
這也告誡了當下正在逐步進入海外市場的中國家電企業:首先,需以用戶為中心,摒棄品牌傲慢,推出高性價比產品;其次,要打破僵化結構,建立創新機制,重視人才與研發;其三,應融入全球市場,優化資源配置。
日本家電企業從輝煌到陷入“大企業病”困局,折射出行業變革的殘酷。昔日的技術優勢與品牌護城河,在忽視用戶需求、創新乏力中逐漸土崩瓦解。
而當下,中國家電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高歌猛進,正在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中國家電大企業。則更應該以日本家電興衰為鏡鑒,警惕“大企業病”,方能行穩致遠。
【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】: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歡迎提供相關證據,發送郵件至731801816@qq.com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
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,侵權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