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創立于1910年的百年企業,日立的發展軌跡曾是日本制造業輝煌的縮影。從成功制造5kp電機開啟征程,到1932年切入電梯領域,再逐步將商業版圖擴展至醫療設備、家用電器等全場景賽道,其業務覆蓋之廣、技術積淀之深,一度被認為具備獨立支撐城市級產業建設的實力,甚至被稱作“日立帝國”。
然而全球化浪潮下,日本家電行業整體陷入下行通道。人力成本優勢漸失削弱了制造競爭力,“國產”濾鏡在高性價比海外產品沖擊下逐漸褪色,曾被神化的“工匠精神”也因產品價格高企、功能冗余、創新滯后等問題遭遇質疑。日本媒體直指傳統家電企業“沉溺過往輝煌”,難以傾聽用戶真實需求,性價比優勢盡失,甚至面臨著NITORI等家居品牌的跨界沖擊。有部分本土消費者直言:現在更看重實惠,品牌什么的無所謂。
這種行業困局,最直接就反映在了日本家電企業的“出售潮”中。東芝2016年將白電業務出售給美的;2018年出讓個人電腦業務80.1%的股份給夏普;2025年又把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%股權賣給海信。
并且,東芝并非個例。我們可以看到,近年鴻海收購夏普,松下多次分別出售三洋的洗衣機、冰箱、電視等多項業務。除了這些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外,日本本土市場也被盯上——本土彩電品牌REGZA,已歸入海信旗下。相比之下,日立此時考慮出售白電業務,已經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了。
據消息披露,日立目前已向三星電子等企業征詢收購意向,交易估值或達1000億日元(根據2025年下午3:30的實時匯率,約48.79億元人民幣)。其內部評估顯示,家電板塊雖仍有品牌曝光價值,但已非未來戰略重心,目前正權衡完全剝離與繼續運營兩種方案。
甚至,連這種觀望姿態在日本家電企業中并非孤例:夏普在2025年6月的戰略發布會上同樣提到,將縮小現有經營規模和強化AI人工戰略布局。2025年2月,松下也宣布可能將解散其家電子公司松下電器,退出或出售前景黯淡的電視業務,集中力量發展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高利潤領域。
日立的這一戰略搖擺,實則是日本家電行業“去家電化”轉型的縮影。當百年企業主動告別曾經的核心業務,背后是全球產業格局的重塑,也是市場規律對“帝國神話”的祛魅。對于日本家電企業而言,現在開始緊跟用戶需求、聚焦核心優勢,或許還不晚。
【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】: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歡迎提供相關證據,發送郵件至731801816@qq.com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
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,侵權必究。